
重點整理:
1. 本文深入研究了蝙蝠大腦的同步性,並探索了這種現象如何應用到人類的社會互動中,帶你走進大腦的同步世界,一窺其奧秘
探索大腦的交互作用:神經科學新視界
從古至今,人類一直對大腦充滿著無盡的好奇和探索精神。這個不到1.5公斤的器官,如同控制中心,主導著我們的思考、情緒、行為和記憶。然而,我們對大腦的認識還有許多未解之謎,就像探索深海或外太空一樣充滿神秘。隨著科技的進步,我們已經可以探查單一大腦的運作模式,但如果我們能進一步理解大腦間的交互作用,那將會開啟新的科學視野。這就是我們即將要探討的主題——大腦的交互作用,也被神經科學家們稱為「超掃描」(hyperscanning)。
超掃描:跨越大腦間的橋樑
「超掃描」,一詞可能對大多數人來說聽起來像科幻小說裡的術語。實際上,它指的是一種將兩個或更多的人同時放置在腦部掃描儀中,記錄他們的大腦活動,以便研究他們之間的交互作用的研究技術。 這項技術的開端可以追溯到2002年,在休斯頓的貝勒醫學院,神經科學家Read Montague首次實施了兩人進行簡單競賽遊戲的超掃描研究。從那時起,這個領域的技術不斷進步,除了功能性磁振成像(fMRI)之外,還發展出了更多其他的掃描技術,如功能性近紅外光譜學(fNIRS)和腦電圖(EEG)。 功能性近紅外光譜學以簡易的燈光和傳感器裝置,追蹤血流中氧氣含量的變化,以此推算大腦的活動狀況。這種方法比功能性磁振成像便宜,也更容易操作,但其深度僅限於大腦的上層。 另一種掃描技術,腦電圖,則著重於時間的追蹤,專注於記錄大腦活動的速度和順序——更多的是關注"何時"而非"何處"。腦電圖同時反映出大腦波形的相對速度,像水中的波浪一樣,大腦中的波動在快速和慢速的週期中起伏變化。
超越初期發現:故事說書人與蝙蝠的腦同步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