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重點整理:
1. 面對充斥的假訊息,你是否感到無所適從?這裡有一份假訊息防禦指南,帶你一窺「疫苗理論」,並透過批判思考,學習如何抵抗假訊息的侵襲
洗腦的神秘起源和現代意義
大家好唷,今天我們就來談談有趣且神秘的「洗腦」話題。嘿,等等,別那麼快就想關掉視窗啊!我保證,這可不是什麼陰謀論或靈異節目,而是一場思緒飛揚、資訊充實的頭腦風暴!
「洗腦」一詞聽起來像是科幻電影裡的專有名詞,但你知道它在1953年的朝鮮戰爭後期就被用來描述某種現象了嗎?是的,當時的美軍士兵被俘,結束戰爭後有機會返鄉,結果竟然有人拒絕,選擇跟著他們的俘虜去中國。這讓人感到驚訝,也促成了一種流行說法:中國軍隊對俘虜實施了一種不尋常的說服計劃,透過高壓的洗腦手段,讓他們接受共產主義優於資本主義的觀念。
那時候,什麼「洗腦」、「高壓手段」、「共產主義」這些詞兒都像炸彈一樣引爆了美國社會的恐慌情緒,進入了所謂的「麥卡錫主義」狀態。可想而知,這種大規模的恐慌,一度把「洗腦」這個概念推到了風口浪尖。
這就好像你在夜市射氣球,然後那一顆氣球越來越大,大到你以為它隨時都會爆炸,嚇得你把手中的槍放下,但它就是硬撐著,不爆!這個隱喻怎麼樣,夠生動吧?哈哈,但別笑得太早,因為故事還在後頭呢!
防禦洗腦的疫苗理論
在「洗腦」的恐慌氛圍中,年輕有為的社會心理學家William J. McGuire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,將洗腦比作病毒感染。他認為,在感染之後進行治療固然重要,但如果能在被感染前就對個體進行免疫,效果將更好。
此說一出,正如臺灣的夜市熱炒店一般,火辣辣的,立刻引起了大眾的關注。他稱這種理論為「疫苗理論」,也就是透過暴露於弱化的宣傳中並告知可能遇到的操控技巧,從而使個體對洗腦產生免疫。
沒錯,你沒聽錯,這就是所謂的「洗腦疫苗」。如果這還不夠吸引你的話,那我們就來看看這個理論如何在現代重新焕發生機,並改變了我們對錯誤訊息的看法。
從洗腦到假訊息:恐慌再現

「洗腦」這個詞語和相關的恐慌已經從公眾和科學界的意識中逐漸消退,但在近年卻有了回歸的跡象。現在我們不再說「洗腦」,而是說「假訊息」,且造成麻煩的不再只有共產主義者,還有種種社會現象,包括民粹主義領導者、陰謀論者、俄羅斯的影響行動、社交媒體平台等等。
2020年,世界衛生組織將COVID-19的假訊息擴散描述為「資訊疫情」,這個詞語現在被廣泛地用在科學文章和媒體上。而McGuire的想法也再次被喚醒,更新並再次引入到頂尖的科學期刊中,影響著政府和科研機構的決策。
那麼,這個「洗腦疫苗」,是否真的能對抗這個「資訊疫情」呢?看到這裡,我相信大家的好奇心已經被點燃了,我們接下來就來看看這種「疫苗」如何製造,以及它是否真的能對抗假訊息的入侵。
解碼假訊息的DNA
在這場資訊戰爭中,來自劍橋大學的心理學家Sander van der Linden領銜的團隊在新的科研風暴中站在最前線。van der Linden成為了這個領域最具影響力的學者,也是疫苗理論的現代擁護者。他的最新著作「Foolproof: Why Misinformation Infects Our Minds and How to Build Immunity」,試圖將假訊息科學和疫苗理論的核心思想傳播給大眾。
van der Linden將假訊息的結構分解為六個基本組件,並給出了一個便於記憶的首字母縮寫DEPICT:Discrediting(抹黑)、Emotion(情緒)、Polarization(極化)、Impersonation(假冒)、Conspiracy(陰謀)和Trolling(網路騷擾)。
遊戲化的洗腦疫苗
有了假訊息的DNA,van der Linden團隊的下一步就是設計和施打疫苗。他們提出的特殊干預方式是遊戲。在他們開發的最具影響力的遊戲「Bad News」中,玩家將扮演一個嘗試在網路上誤導人們的「假新聞大亨」。
遊戲的目標是獲得徽章,只有成功掌握DEPICT框架的每一角落,玩家才能贏得徽章。遊戲中的假訊息例子故意製作得很荒謬,就像真實的疫苗一樣,遊戲將人們暴露於假訊息病毒的無害株中。
聽到這裡,你可能會覺得這是不是又一種「你畫我猜」的遊戲,不過其實不然。玩家在玩遊戲的同時,就像打了疫苗一樣,他們的大腦將產生對更危險內容的心理抗體。
挑戰與反思
然而,我們必須反思這種方法的有效性。在典型的實驗中,參與者在玩遊戲前後被要求評價一組新聞標題的可靠性。但從1950年代的洗腦恐慌來看,這種慌張完全是毫無根據的。在數千名美國戰俘中,只有大約半個百分點的人選擇投奔中國。
請別忘了,親愛的讀者們,一切都不是那麼簡單。我們不可能只是打一針疫苗,就能對抗所有的假訊息。要保護自己不受假訊息的侵害,最重要的還是提升自我素養,以批判性思考面對每一則新聞,每一則訊息。
畢竟,如同我們在疫情中經歷的一樣,真正的疫苗可能需要時間才能研發出來,但在這個過程中,我們不能就此坐以待斃,我們要做的是保持警惕,學會辨識,並隨時為自己「打氣」。
對抗假訊息的戰役將會長期而艱難,但只要我們共同努力,一定可以迎頭趕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