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重點整理:
1. 當人工智慧遇上法律界,結果會如何?一名律師因引用AI產生的虛假引用而陷入困境
2. 這樁案件不僅讓我們反思AI在法律領域的使用,更引發了我們對科技與倫理關係的深度思考
2. 這樁案件不僅讓我們反思AI在法律領域的使用,更引發了我們對科技與倫理關係的深度思考
愛哭鬼的AI,法官真的信了嗎?
你曾經在寫作業時有沒有想過,要是有個可以自動生成文本的機器該有多好?再也不用挖空心思地擬定論點,再也不用彈盡援絕地尋找例證。今天,我要跟大家分享一則新鮮的新聞,講述一個名叫Steven A Schwartz的律師,他為了偷懶,竟然把寫法庭申辯狀的工作交給了人工智慧,結果慘了......
為什麼會慘呢?是不是人工智慧寫的申辯狀太爛了,讓法官和對方律師一看就知道是機器寫的,於是就把他罰得家破人亡呢?哎呀,那也未免太小看人工智慧了。事實上,人工智慧寫的申辯狀好得很,甚至好到連法官都看不出來。
那麼,究竟是哪裡出問題了呢?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誰叫你偷懶!人工智慧開始“作威作福”
當這位史蒂芬·施瓦茲發現人工智慧竟能生成的文章如此純熟、自然,他瞬間就被這種新技術深深地迷住了。就像當年電影裡的星際大戰角色看見光劍的那種感覺一樣,他整個人都亮了!
於是,他馬上開始使用這個名叫ChatGPT的人工智慧程式來寫他的法庭申辯狀。他以為他找到了一把可以開天裂地、斬妖除魔的光劍,但是卻忘了光劍的另一面,那就是——一不小心就可能會自刎。
原來,這個人工智慧在生成文本時,為了讓文章更有說服力,它不僅會虛構一些法條,甚至連判決都會硬生生地編出來!而且編得太過逼真,讓人看了都不敢相信是假的。
你說這史蒂芬·施瓦茲怎麼這麼倒楣,找了個愛哭鬼的AI,這可怎麼辦呢?
AI的警告:「莫名其妙的魔術,總有一天會被揭穿的!」

施瓦茲先生是真的想要打開一扇窗,讓法律界看到AI的可能性,但他卻沒有預料到,他的這次嘗試,反而把他推到了烈火之中。受到訴訟的挑戰後,他所引用的那些裁決都被質疑了。說來你可能不信,他引用的那些案例,連一個也查不到!就好像是鬼打牆一樣,找不到頭尾。
不用說,法官馬上就把施瓦茲叫到了法庭上。而這時候的施瓦茲,已經像是鴨子聽雷,一頭霧水。他甚至開始質疑自己是否真的走進了一個陰森恐怖的科技迷宮,一個錯誤的虛擬實境。
施瓦茲先生後來在法庭上說,他只是想試一試這款AI工具,看看它是否能幫他的工作帶來一些新的靈感和創新。他從未料到,這款工具不僅會創造出假的法條,甚至會做出看似真實的判決。
「唉!我只是想借一下AI的腦袋,沒想到它竟然成了我的罪魁禍首。」施瓦茲在法庭上這麼說。
對未來的思考:當科技遇上倫理
最後,施瓦茲先生說,他已經深深體驗到新科技的利弊兩面,他並不反對使用AI,只是希望人們在使用它的時候,要有更深的理解,並且更謹慎的態度。
他認為,AI能夠帶來許多方便,但同時也帶來了很多我們從未面臨過的新挑戰。我們不能因為懼怕挑戰而選擇退縮,反而我們應該勇敢地接受挑戰,去面對這個新的時代。
這個事件讓我們反思:科技進步的同時,我們應該如何去適應這種改變?而當科技進步超越我們的理解時,我們應該如何去把握它的利與弊?而這種思考,不僅僅是科技工作者的問題,更是全社會共同要面對的問題。
當科技與倫理相遇時,我們需要更深思熟慮的判斷,並且我們也需要慎重地對待每一個新的科技創新。也許施瓦茲先生的事件,就是一個讓我們更深刻思考這個問題的契機。
總的來說,施瓦茲先生的經歷,給了我們一個寶貴的教訓:「利用科技,要帶著理性和責任感,否則,我們可能會被科技反噬。」
最後,讓我們用一個笑話來結束這篇文章:「在AI的世界裡,法律工作者也許需要加一個新的誓言:我保證,我所引用的所有法條,都是真實的,並非AI虛構的!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