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解密之書

科技

迪克科幻世界的預見:AI與我們的未來

撰寫日期:

撰寫作者:

Matthew

標籤:

legend

重點整理:

1. 科技的快速發展,是否讓我們的世界變得越來越像科幻小說家菲利普·K·迪克筆下的未來世界?從迪克的作品到現代的AI語言模型,我們如何看待科技帶來的變化,並在其中找到我們的位置?讓我們一起探索這個問題

致敬「啟蒙者」——菲利普·迪克

哈囉各位資訊狂熱的朋友們!來坐下來聊一聊吧。我們一直在說的「未來」似乎就在眼前,不是嗎?就像科幻小說作家菲利普·迪克的那些古怪的想法變得越來越像我們現在的生活。你們說呢?還記得《優比克》那位腦洞大開的天才GG Ashwood,以及他那對 "natty birch-bark pantaloons, hemp-rope belt, peekaboo see-through top and train engineer's tall hat" 着迷嗎?

科技預言與現實

啊,我知道我們還沒有《銀翼殺手》裡的飛車,但很多迪克的預言都已經在大螢幕後實現了。誰能忘記1990年的《全面回憶》裡那個可愛的機器人出租車Johnnycab,以及迪克在他1956年的故事《少數派報告》中所描述的「預知犯罪」呢?你們知道嗎,現在看來,迪克可能也預見到了ChatGPT的出現。

迪克的「話語機」與我們的ChatGPT

AI

菲利普·迪克的1964年小說《倒數第二個真理》中有個人物Joseph Adams,他在寫一篇演講時,用到一個叫做 "rhetorizor"(話語機)的東西。他只需要在鍵盤上打出他想要的詞彙,比如說「松鼠」,然後再打出一個限定詞,例如「聰明」,然後機器就能產出一段像人寫出來的文句。嘿,這不就和我們現在的ChatGPT差不多嗎?迪克描述這台機器的內部過程說:“機器內部有數以千計的微元件在從信息數據的數十個鼓中解決問題。”聽起來很像我們現在用的這個大語言模型,不是嗎?

科技:鏡子還是面具?

在迪克的小說中,科技變成了一面讓我們看清自己的魔幻鏡子。人工智能現在已經可以為學生寫文章,為市場營銷公司撰寫廣告文案,甚至為律師寫摘要,這讓我們這些有血有肉的寫手感到恐慌。但是,如迪克在他的小說中所指出的,當人工智能被用來編寫新聞時,整個社會可能會生活在一種錯覺之中。至少奧威爾的真理部還是由真正的官僚來運行的。

科技的反烏托邦與人類的困境

迪克小說中的世界設定往往帶有反烏托邦的色彩,其中最大的一個揭露就是,在《倒數第二個真理》裡,人類被誤導認為地表無法生存,大部分人口都住在地底的「螞蟻罐」裡。實際上,地表一切安好,只是富人想獨享陽光,所以一直對那些「罐子人」撒謊。這有點像是道格拉斯·拉什科夫在2022年的書《生存最強者:科技億萬富翁的逃脫幻想》裡提到的情景:一部分超級富豪正在計劃如何在當地球無法生存時,獨自逃生,讓我們這些普通人自生自滅。

人工智能的操縱與影響

在我們現實的世界裡,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。像是在今年四月,共和黨播放了一段反拜登的廣告,裡面有台灣遭受攻擊、商店關閉以及邊境混亂的畫面,這些都是由人工智能製作的。我們不知道是被人類還是機器所欺騙,因為兩者之間的界限正在消失。對於一個受未知控制的人工智能,我們深感不安。然而,許多人都難以察覺自己的動機。大型語言模型可能存在偏見和「人工幻覺」,但我們也一樣。迪克的天才之處在於他認識到,我們對科技的焦慮往往是我們對自己的恐懼的錯誤投射。

:科技反映人性,展望未來

腳踏實地地說,我們生活在一個越來越像菲利普·K·迪克小說裡的世界。迪克的故事不僅揭示了科技可能帶來的影響,也反映了人類社會面臨的挑戰。我們可能恐懼不明的未來,恐懼被機器所替代,但迪克的小說提醒我們,這些焦慮更多的是對自身的恐懼。我們的選擇和行為,往往比科技本身更能塑造我們的未來。

對於我們來說,迪克的小說和大型語言模型如GPT等創新科技,不僅是我們理解世界的工具,也是我們自我反思的鏡子。無論我們是身為創作者,還是消費者,我們都有責任和機會去影響這個透過科技連接的世界,讓它更加公正、公平和有愛。

最後,說到迪克小說裡的「辯論器」,有點像現在的GPT模型。或許,不久的將來,我們也會在家裡對著一台機器說「寫個博客給我看看」。我們期待的不僅僅是精緻的文章,更是對自己思想的反思和挑戰。希望這樣的未來不遠了。

結束

相關貼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