logo

解密之書

科技

假記憶的震撼!你認為你記得的事情,可能從來沒發生過!

撰寫日期:

撰寫作者:

Ella

標籤:

Memories

重點整理:

1. 你是否相信,只要經過三小時的友善訪談,你就可能認為你在少年時期犯下了重罪,即使你其實從未做過?這篇文章將帶你深入了解假記憶的強大力量,以及它如何在我們的生活中發揮影響

2. 從審訊技巧到我們的日常生活,讓我們一起揭開假記憶的神秘面紗

你說我曾經幹過甚麼!?

有這麼一回事,你在網上看到自己的老朋友貼文,說著你們年少的種種瘋狂事蹟,其中一篇關於你們一起打架的文章讓你眼前一亮。不僅因為那篇文章被寫得宛如電影劇本,還因為——你完全不記得那件事!更癲狂的是,這篇文章的詳細描述、事件的發展脈絡、甚至你當時的反應,你都覺得非常熟悉,就好像真的發生過一樣。你確定你並未參與過那次爭鬥,但是你為什麼會對這篇文章有如此強烈的認同感呢?

在你腦海中開個派對

好戲就在這裡開始了,各位看寶,握緊你的手機,我們要開始潛入你的大腦。根據近期的心理學研究顯示,這種情況不單只發生在你身上,而且在某些情況下,甚至會導致人們堅信自己曾犯下嚴重的罪行。嚇一跳了吧?別急,讓我們繼續看下去。

把自己捲進鬧劇的「犯罪記憶」

Techniques

有趣的是,這種被誤導的記憶,通常被稱為「假記憶」,研究指出,只要經過3小時的親切訪談,就有可能讓一個完全無辜的人,誤信自己在青少年時期曾犯下嚴重罪行,如持械襲擊。就像你看到朋友的貼文,即使沒有實際的經歷,也有可能因為故事的真實細節和引導而誤導你的記憶。

奇妙的腦科學

當你看到這裡,你可能會想說:「咦,怎麼可能呢?」別擔心,你沒有看錯,這就是腦袋的神奇之處。當錯誤的細節和記憶提取技巧在一個友善的訪談環境中被引入,人的記憶就可能會被塑造,將這些假記憶當作真實的過去。

記憶的真偽與錯誤的自信

更有趣的是,這些假記憶通常是豐富而詳細的,就像你看到那篇貼文一樣,即使你並未參與過那場打鬥,你仍然能夠想像出當時的情景。而當你被問及關於這段記憶的詳細情況時,你可能會越來越相信這段記憶的真實性,進一步深化你對假記憶的誤解。

警察與犯罪的「幻想」記憶

這篇文章更提到一個驚人的數據,那就是,在研究中,有高達71%的參與者被說服他們在少年時期曾犯下罪行,並進一步發展出這樣的假記憶。更令人驚訝的是,有一些參與者甚至提供了他們與警察交涉的詳細情況,這些都是他們完全虛構出來的。阿母呀,想想都覺得毛骨悚然!

真實與假象的界線模糊

值得注意的是,犯罪的假記憶與情感上的假記憶在參與者的心中,似乎同樣的真實。他們提供的細節數量相同,對記憶的信心、生動程度以及感官細節的描述也相當接近。這個發現真的是讓人「喜怒哀樂」都來了。

記憶的張力與真假之辨

雖然如此,這項研究也發現,參與者對真實事件的記憶通常會提供更多細節,並且對這些記憶的描述更有信心。這意味著,雖然假記憶可以被塑造出來,但我們對真實記憶的辨識仍然存在。嗯,至少這點還是讓人感到一絲安慰。

記憶的塑造與防範

所以說,這項研究到底對我們有什麼影響呢?首先,它讓我們認識到,無論你是警察、律師,或是心理諮詢師,進行訪談時都需要謹慎。因為一不小心,就可能使受訪者陷入「假記憶」的陷阱。而且,這樣的假記憶不僅僅會出現在犯罪的情況下,任何一種情況,只要有人引導,都可能產生。

當然,這不代表我們的記憶完全不可信,但它提醒我們,我們的記憶不是鐵板釘釘的事實,而是會被我們的認知、環境、以及其他人的影響所塑造。這一點,在我們理解自己以及與他人溝通時,都是很重要的。

最後,當我們面對記憶時,或許我們可以多問自己一些問題:這段記憶真的發生過嗎?它是如何形成的?為什麼我會記得這件事情?透過這樣的問問自己,或許我們能更好地認識自己,也能更理性地面對自己的記憶。

閉上眼,開始想像,你所回憶的真的是真實的嗎?

Memory

好啦,今天的分享就到這裡,希望這篇有趣又充滿洞見的科學文章能帶給你不一樣的視角與思考,下次見囉!

相關貼文